? ? ? 玉山燈彩歷史悠久,形式多樣。南北朝時期,玉山境內(nèi)坊頭、湖城(今臨湖)開始改造古老的甲骨牌燈為橋燈;唐代,橋燈更名為“板龍燈”;宋代,玉山燈彩改進了制作原料,用柏子蠟代替蟲蠟、蜂蠟。樟村、紫湖、大徐村等村板燈表演開始興起,相襲成俗;明清時期,燈彩風行,玉山燈彩制作達到鼎盛,出現(xiàn)“與銀河爭映輝,和金都相媲美”的景象,縣內(nèi)成立了“中店馬燈會”“楓林燈會”等民間舞燈組織。
? ? ? ? 樟村板燈,又稱橋燈,由頭燈、子燈、尾燈組成,頭燈分五谷頭與龍頭兩種。五谷燈寓意五谷豐登。板燈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,相傳村里有一葉姓大戶人家,兒子成家五年卻未得子,盼孫心切,茶飯不思,善事做盡,夙愿難成。一日,夢中得仙人指點,宴請燈頭入堂祭拜祈福,誠心至,子孫則到。于是,葉家便按仙人所點,設宴相請舞龍板燈,龍燈頭入堂入室,葉氏夫婦磕頭膜拜,求賜兒女。第二年,葉家便生下一男,舉家歡慶,鄰里好友喻之為龍燈子。其后,凡逢婚嫁久不得子人家,都仿效之,或請龍燈頭,或請五谷燈頭,都如愿以償,由此叫“送子燈”。?